学部首页 | 学部概况 | 教学科研 | 实验中心 | 生命科学馆 | 党建园地 | 下载专区 
 
  热烈庆祝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网站正式开通!请记住我们的网址:http://jc.cmcedu.cn !请随时基础医学部工作动态!  
 
 
 
《生理学》教学大纲
2015-06-30 00:00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生理学                          (英文):Physiology
课程代码:4000026
课程类型/性质: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54(理论学时:54,实践学时:0)
学   分:3
适用专业: 护理
开课系部:基础医学部
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后续课为机能实验学、药物应用护理、病理学、护理基础技术、护理评估技术、内科护理等课程。
二、课程内容简介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是正常状态下人体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理学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实验中获得的,生理实验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一是整体水平;二是器官系统水平;三是细胞分子水平。
生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后续课程如色机能实验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护理学等课程的重要基础课。
三、课程任务、教学目标
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承担的任务:培养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人体生理功能的产生机制以及影响人体功能的因素。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各系统正常人体功能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2.熟悉人体各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各系统功能的评价;
3.了解生理功能的研究水平及人体各系统的解剖及组织结构。
(二) 能力目标
1.具有具有生理学的基本知识。
2.学会学会运用生理学知识学习和掌握相关医学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和分析临床现象。
(三)素质目标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及手段
本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计算机辅助(CAI)方法,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业课程改革系列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择PBL、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适当利用多媒体、影像资料等,以实现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时确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后续课的学习及今后的临床护理实践打好基础。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理论部分学时分配
序   号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绪论
2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
3
血液
6
4
血液循环
10
5
呼吸
6
6
消化与吸收
4
7
能量代谢和体温
2
8
排泄
6
9
感觉器官
2
10
神经系统
6
11
内分泌
4
学时总计
                                                       54
 
六、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掌握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特点;掌握内环境及稳态
2.熟悉反馈的概念、类型及意义;
3.了解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二)能力目标
1.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刺激、反应、兴奋性、阈值、内环境、稳态、反射、 反馈。
2. 能运用本章所知识,正确分析维持稳态的机制及意义。
3. 能运用本章所知识,正确分析人体功能的调节与刺激、反应和稳态之间的关系。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重点难点] 兴奋性,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及调节特点,反馈的类型及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适应性
第二节 人体与环境
一、人体与外环境
二、内环境与稳态
第三节 人体功能的调节
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二、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及转运特点;掌握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意义,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掌握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
2.熟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3.了解局部反应及特征。
(二)能力目标
1.能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与出胞、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阈电位、兴奋-收缩偶联。
2.能运用本章所学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方面的知识,解释临床上使用的肌松弛剂、肌增强剂的作用机制。
3.能根据所学细胞膜物质转运方面的知识,从护理的角度解释临床上给病人吸氧以缓解缺氧症状的原理。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重点难点]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及转运特点;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意义;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及特点;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形式;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第三节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三、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四、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五、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第三章 血 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生理作用;红细胞的正常值、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血小板的正常值、生理特性与生理功能;凝血因子的特点;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及类型;ABO血型及Rh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与分型;
2.熟悉血液及血浆的比重;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抗凝血酶Ⅲ及肝素的抗凝机制;纤溶系统的组成及纤溶过程;输血的原则与交叉配血;
3.了解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分类。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血细胞比容、血浆渗透压、血沉、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清、血浆。
2.能够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正确说出两者的异同点。
3.能够提出针对人体的抗凝和促凝措施。
4.能够明确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够通过观察血图片鉴定ABO血型的分型;并且能运用输血原则指导临床输血。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重点难点]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红细胞的正常值、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类型;抗凝血酶Ⅲ和肝素的抗凝机制;纤溶系统的组成、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过程;ABO血型及Rh血型的分型依据及分型;输血的原则及交叉配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二、白细胞
三、血小板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二、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量、血型和输血
一、血量
二、血型
三、输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心室肌动作电的分期及产生离子基础;心脏泵血过程的分期及各期心室内压的变化、心脏瓣膜的开闭及血流方向;心肌的生理特性;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意义;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微循环血流通路及作用;组织液生成的动力及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反射的过程及意义;
2.熟悉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及特点;心脏泵功能的评价指标;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及意义;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反射的过程及意义;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
3.了解正常心电图波形的组成及意义;心力储备;动脉脉搏;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淋巴液的生成及淋巴回流的意义;肺循环、脑循环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能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心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微循环;
2.能比较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音调高低、产生机制、生理意义有何不同。   
3.能运用本章所学心血管活动调节方面的知识,解释分析当人体血压升高时,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使血压快速降到正常水平。
4.能根据所学动脉血压影响因素方面的知识,分析临床上可以从哪几个方面降低或升高病人的血压。
5.能运用本章所学影响静脉回流因素方面的知识,解释为什么在护理心脑血管疾病或老年病人时,要注意变换病人体位时不宜速度过快。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重点难点]心肌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心脏的泵血过程及、心脏泵功能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肌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中心静脉血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作用;组织液生成的动力及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冠脉循环及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脏的生理功能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心音和心电图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概念
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三、静脉血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四、微循环
五、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二、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第四节 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
二、肺循环
三、脑循环
 
第五章 呼吸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呼吸的基本过程;肺通气的动力、过程及肺通气的评价(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泡通气量);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胸内压的形成及意义;肺弹性阻力(表面张力)和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部位及作用;肺换气的过程、结果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化学运输形式及特点;呼吸的化学反射性调节;
2.熟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潮气量、肺通气量、残气量、时间肺活量);气体交换原理;组织换气的过程、结果;肺牵张反射的过程及意义;呼吸的形式;
3.了解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深吸气量、肺总量);氧离曲线;防御性呼吸反射;呼吸切律形成假说;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呼吸运动、肺活量、功能残气量、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2.能运用本章所学知识,科学地评价肺通气功能。
3. 能用科学的语言解释胸内负压形成的原因及生理意义。
4. 能运用本章所学知识,正确分析缺氧、酸中毒及体内二氧化碳潴留时机体是如何对其进行调节的。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重点难点]
肺通气的动力及阻力;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过程、结果及影响因素;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化学运输;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的运输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消化的形式;胃的运动形式;胃液的组成及作用;胰液的组成及作用;胆汁的组成及作用;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自主神经对消化器官的主要调节作用;胃肠激素(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的分泌部位及主要作用;
2.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唾液组成及作用;消化反射及特点;
3.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大肠液的组成及作用;壁内神经丛的调节作用;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消化、吸收、胃排空;
2.正确说出各种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3. 能够解释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4.能够解释胃肠溃疡的产生的疼痛,为何常常在深液加重。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重点难点]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胃的运动形式、胃液的组成及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胰液和胆汁的组成及作用;吸收的部位;自主神经、胃肠激素对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二、消化液的功能
第二节 消化
一、口腔内的消化
二、胃内的消化
三、小肠内的消化
四、大肠内的消化
第三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四节 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皮肤的散热方式;
2.熟悉体温的调节过程;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3.了解能量的来源、利用;能量代谢的测定。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热价、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体温
2.能准确阐述皮肤的散热方式及临床应用。
3.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体温的调节过程,并能正确分析发热过程及高热患者的降温过程。
4.正确说出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
5.正确说出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重点难点]
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的调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四、基础代谢
第二节 体 温
一、人体的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二、体热平衡
三、体温的调节
 
第八章 排 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肾脏液循环特点;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动力及影响因素;影响肾小管重吸收的因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部位、释放条件及调节过程;正常尿量及临床常见的排尿异常;
2.熟悉肾单位的组成;几种重要物质在肾小管的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肾小管重吸收的特点;H=-Na=交换、K=-Na=交换及NH3的分泌;形成肾脏外髓部和内髓部高渗梯度的物质;醛固酮对尿液生成的调节;自主神经对尿液生成的调节;
3.了解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机制;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排泄、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肾糖阈、渗透性利尿、水利尿、多尿、少尿、无尿;
2.能正确归纳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能正确阐述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对尿液生成的调节。
4.能举例说出临床上几种常见的排尿异常以及发生机制。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重点难点]
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对尿液生成的调节;正常尿量及排尿异常。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一、肾的结构特点
二、肾的血液循环特点
第二节 尿液的生成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
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一、尿液浓缩的结构基础——肾髓质渗透梯度
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第五节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液
二、排放
 
第九章 感觉器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眼的调节方式;眼的折光异常及矫正;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种类及感光特点;声波的传导途径;
2.熟悉与视觉有关的生理现象(视力、视野、明适应与暗适应);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3.了解眼的折光与成像;眼的折光与成像原理,内耳的感音功能,前庭器官的组成、主要功能及前庭反应。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近点、视力、视野、明适应、暗适应、听阈;
2.能准确说出近视眼、远视眼、散光眼产生原因及目前临床上常用矫正措施。
3.能比较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特点及感光特点。
4.能运用本章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夜盲症的主要发病原因。
5.能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视近物时,眼的调节方式。
6.能运用本章所学声波传导途径方面的知识,分析导致传音性耳聋、感音耳聋的可能病变部位。
[重点难点]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眼的调节;眼的感光功能;传音系统的组成及声波的传导途径耳蜗的感音功能。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概念及分类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三、与视觉有关的生理现象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一、传音系统的功能
二、耳蜗的感音功能
三、与听觉有关的概念
第四节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
二、前庭反应
第十章 神经系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突触的概念、结构及突触传递过程;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丘脑感觉投射系统的组成及生理作用;自主神经末梢的递质及受体;
2.熟悉牵张反射的概念及类型;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皮肤痛与内脏痛的特点;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的功能,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功能;
3.了解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分类;中枢神经递质;屈反射和交叉伸肌反射;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的高级功能和电活动。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突触、递质、受体、牵涉痛、脊休克、牵张反射;
2.能运用本章所学递质与受体方面的知识,今后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临床上常用的胆碱能受体激动药、胆碱能受体阻断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及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作用与应用。
3.能运用本章所学的痛觉方面的相关知识,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认真观察不同病人所表现出的疼痛症状,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及时确定诊治方案。
4.能运用本章所学大脑皮层体表感觉区投射的特点及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支配规律,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认识临床上常见的脑血栓、脑出血等疾病所造成的躯体感觉及运动损伤方面的表现。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重点难点]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机制与特征;突触的结构、传递过程;中枢兴奋的传布特征;丘脑的感觉分析机能;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机能;痛觉;脊休克;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大脑皮质的电活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神经元与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二、突触生理
三、神经递质
四、受体
五、反射中枢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二、丘脑的感觉分析功能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四、痛觉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条件反射
二、大脑皮质的电活动
三、觉醒与睡眠
第十一章 内分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激素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2.熟悉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肾上腺髓质激素;催乳素、催产素的生理作用;
3.了解甲状旁腺素、维生素D3和降钙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二)能力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激素、允许作用;
2.能准确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原料、部位、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3.能准确说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部位、主要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4.能运用本章所学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系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方面的知识,正确分析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发生机理。
5.能运用本章所学胰岛素生理作用方面的知识,分析临床上糖尿病人出现“三多一少”的原因。
6.运用本章所学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方面的知识,分析临床上给病人长期或大剂量的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对人体哪些方面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同时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损害。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重点难点]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的作用机制;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部位、原料、作用及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部位、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激素的概况
一、激素的分类及作用途径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二、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三、神经垂体分泌的激素
第三节 甲状腺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四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一、甲状旁腺激素
二、降钙素
第五节 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
二、肾上腺髓质
第六节 胰岛
一、胰岛素
二、胰高血糖素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开始,到逐步认识人体各系统正常功能的发生规律,从理性地认识生命过渡到自觉地去感受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到今后的护理实践中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更加执着地守护每一个生命。
七、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试性质]考试课
[考核方式] 分别进行理论考试和实验考核,期末理论考试为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构成:
(1)平时出勤10分   
(2)小考10分   
(3)平时作业10分
(4)论文或综述10分
2.总评成绩构成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占40%
[终结性考试说明]
1.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90分钟
3.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4.试卷内容结构
章节序号
章节内容
所占比例(%)
考试主要内容及考试要求
第一章
绪论
6
参见大纲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5
参见大纲
第三章
血液
10
参见大纲
第四章
血液特循环
20
参见大纲
第五章
呼吸
10
参见大纲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8
参见大纲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6
参见大纲
第八章
排泄
10
参见大纲
第九章
感觉器官
3
参见大纲
第十章
神经系统
8
参见大纲
第十一章
内分泌
4
参见大纲
5.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0.8分,共100道题,共计80分
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道题,共计20分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作者
教材(教学参考书)名称
版次
出版社
出版时间
贺伟
人体功能知识基础
第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8
白波
生理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06
朱文玉
生理学习指导
第一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01
姚泰
生理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06
刘玲爱
生理学
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04
 
九、课程网站及学习资源
 http://www.cmechina.net (好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网址)
十、本大纲在使用上的特殊说明

本大纲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针对专业特点、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内容应适当取舍,此大纲也供学生自学和复习之用。

                                                                                                   大纲主撰人:贺 伟

基础医学部

关闭窗口

 

 
 学部首页 | 学部概况 | 教学科研 | 实验中心 | 生命科学馆 | 党建园地 | 下载专区 
 
长春医学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版权所有    电话:0431-84825297
地址:长春市吉林大路6177号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网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吉ICP备09002693号-1